市卫健委今早(4日)通报:年12月3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6例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4例,其中来自乌克兰1例,来自墨西哥1例,来自巴西1例,来自刚果金1例。
病例1、病例2均为美国籍,在美国生活,自美国出发,乘坐同一航班,于年11月28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3为中国籍,在苏丹工作,自苏丹出发,经埃塞俄比亚转机,于年11月30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4为中国籍,在以色列工作,自以色列出发,于年11月17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解除隔离前出现症状,即送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排查。经专家组会诊,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5为中国籍,在以色列工作,自以色列出发,于年12月1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病例6为德国籍,在德国生活,自德国出发,于年12月1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6例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已追踪同航班密切接触者78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
年12月3日0—24时,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年12月3日0—24时,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该无症状感染者42岁,系12月2日确诊病例2的密切接触者。已被隔离管控,12月3日核酸检测异常。经市、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复核结果为阳性。经市级专家会诊,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已追踪到该无症状感染者在本市的密切接触者52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对无症状感染者曾活动过的场所已进行终末消毒。
截至年12月3日24时,累计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例,出院例,在院治疗65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2例。
截至年12月3日24时,累计本土确诊病例例,治愈出院例,在院治疗5例,死亡7例。现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0例。
截至年12月3日24时,尚在医学观察中的无症状感染者2例。
公共场所是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除了新冠之外
其他传染性疾病也是一样
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乐园
疾病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又该如何预防?
来看解答↓
01
什么是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是指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包括:
02
公共场所可能传播的病原体
公共场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繁多,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03
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这是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的主要途径。空气中的粉尘或者气溶胶一旦携载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军团菌病等),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极可能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或感染症状。如果病原体可以人传人,极易引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消化道传播
公共场所的食物、水一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会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发消化道感染症状,甚至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例如:霍乱弧菌可引发霍乱流行,伤寒沙门氏菌可引发伤寒流行,甲肝病毒可引发甲肝流行。
接触传播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人员流动性强,公共用品、用具往往经多人接触,若不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极易为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创造条件。例如:消毒剂浓度不达标,无法杀灭和抑制游泳池水中的病原体;公共浴室的公共用品、用具消毒不彻底,成为感染性皮肤病、甚至性传播疾病传播介质。
其他传播
若公共场所环境质量不佳或经营管理不善,旅客/游客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感染疾病。例如:因蚊虫叮咬引发虫媒疾病等。
04
公共场所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主管部门
公共场所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经营单位
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保护公众健康,是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职责所在,经营者应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相关卫生标准、规范,落实场所卫生管理。主要包括:
_
社会公众
文字:上海发布
编辑:方佳璐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