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消息牵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2月8日除了日常通报的确诊病例人数,还有一个消息: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除了之前的直接传播、接触传播,还有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确认气溶胶传播,网络截图)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气溶胶传播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例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传播途径提出,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确认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消息来自上海市政府昨天(2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提醒市民朋友加强家庭内部疫情防控,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三大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所谓“直接接触”是指飞沫传播,也就是当新冠肺炎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飞沫,如果有人近距离吸入飞沫,就可能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喷出的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其他人用手接触后,再接触口、鼻、眼睛等粘膜,也可能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上海这次新闻发布会介绍的是,“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图中红色烟雾为气溶胶,图片来自麻醉医生凌楚眠微博)
微博认证为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麻醉科医师凌楚眠的博主曾发文详细介绍气溶胶的相关知识:当一个人打喷嚏,因为呼吸道强大的压力会喷出数以亿计的病毒,大于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大小在0.~微米的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这些就是气溶胶。凌楚眠表示,可以把气溶胶想象成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庄国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介绍,气溶胶是一种介质,飞沫其实也是通过气溶胶这个介质来传播的。
真正应该防护气溶胶传播的是医护人员!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口腔科门诊都停诊了,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气溶胶传播。以超声洁牙为例,口腔科的设备在患者口内工作时,会产生大量混合着患者唾液甚至血液的气溶胶。
凌楚眠也表示,麻醉医生为患者插管时,人体呼吸道的正压会让气溶胶涌向麻醉医生的面部,因此操作时需要面屏保护。
(多地口腔科门诊停诊,网络截图)
而在此次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插管、取咽拭子等操作往往要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其面临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更大,因此需要防护服、护目镜等全套防护装备。
医疗大V裴洪岗表示,强调气溶胶传播途径更多应该是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操作里产生的气溶胶有感染风险的警示。
普通民众面对气溶胶传播,应该怎么做?
一如接触传播被确认时产生的紧张,气溶胶传播途径确认以后,有朋友找到小九,问这意思是不是说空气也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啊?以后是不是不能开窗通风了啊?
凌楚眠在博文中介绍,气溶胶“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是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体内的。”
也就是说气溶胶是否会引起感染,主要看是否达到一定的浓度。总结一句话:撇开剂量谈气溶胶传播都是耍流氓。凌楚眠在微博强调,公众不必因为增加的气溶胶传播渠道恐慌。
”目前防范新冠唯一的改变是建议人多的室内佩戴护目镜。”凌楚眠在博文中表示,当前普通民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做到四点,大可放心,第一,避免出现在众人聚集的场所,或在人多的密闭空间带好口罩、做好防护(护目镜可选戴);第二,勤洗手,干掉最多见的触摸感染源;第三,有条件衣物用75%酒精消毒,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微粒;第四,室内通风。
庄国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近距离的传播要比远距离的传播大得多,大众担心的病毒通过气溶胶远距离传输的概率仍然是比较小的。庄教授建议大家依然要开窗,尤其是在感到室内空气混浊时,适当开窗透气,时间不必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