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迷笛音乐节主创团队不会抱着回到90年代的 [复制链接]

1#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sybbs.cc/shishang/2671.html

来源:时代周报


  炎热的广东到了年底,终于迎来了寒意。但接连好几场激情四射的音乐节,让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热情,也让“广寒宫”一点一点回暖。


  乐迷阿海在对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中提到,“冬季扎堆办音乐节,是广东地区的一大特色”。但是,这让乐迷开始频繁吐槽,“预售票开卖不到1分钟,就全部售罄”。


  曾几何时,音乐节是不少人心目中自由的乌托邦。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曾在采访中说道:“第一届迷笛音乐节非常特殊,免费的,红砖墙的隔壁就是工地,所以很多光着膀子的民工师傅拿梯子趴那看。我说进来吧哥们,然后他们全部进来了。音乐就是这样,自由、没有等级、没有富贵贫穷,是最直接最朴实的事情。”


  网络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走向大众后,一切都变了。上千元的音乐节门票变得稀松平常——12月初广州的草莓音乐节2日票被*牛炒上了元;今年国庆成都仙人掌音乐节的最高票价达到元。


  时代周报记者为此专访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曼,从业内人士的角度谈谈目前音乐节商业化现象,并对音乐节水涨船高的票价、流量乐队开专场、音乐节风格同质化等问题作出回应。“对于主办方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品牌能够长期维持运营。打造和发掘品牌价值,才能细水长流。当然也要考虑营收,才能保证继续走下去,这个对于我们主办方来说是很现实必须要考量的。”


  深圳跨年迷笛音乐节受访者供图摄影师:ZERO宇轩


  Q:迷笛音乐节的初衷是什么?


  A:最早的迷笛音乐节起源于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毕业生汇演,当时并没有谁抱着一个很宏伟理想要去做一件事儿,而是自然发生。当时迷笛音乐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本身就是学音乐、玩音乐的人,在学校毕业演出之际,把自己的亲朋好友都带来演出热闹,就这样的毕业汇报演出,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音乐节,其实也是比较偶然的事情。


  年的第一次毕业汇演,免票,演出的乐队和观众也都不分彼此,可能刚上台演出的人下来就成了观众,观众上去马上就是下一支乐队的乐手,就这样大家都玩的很嗨,包括当时迷笛音乐学校周围的街坊和工友们都被邀请来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可以到现场听音乐看演出。张帆校长会给大家发免费的啤酒,还有烤串,那就是完全乌托邦的一种氛围。


  年迷笛移师镇江,成为迷笛乃至中国音乐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终于在北京之外的城市,也开始有了音乐节的声音。除了迷笛之外,也有其他品牌的音乐节在全国各地陆续的遍地开花。


  Q:有考虑今年来广深办迷笛吗?


  A:最早的深圳迷笛音乐节是在年夏天,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举办,当时龙岗那边还有点荒凉,但音乐节现场却完全另一幅景象。后来我们和龙岗区*府及大运中心联手,通过举办了5年的迷笛音乐节,帮助深圳大运中心那块把文化地标树立起来了,虽然后面比较遗憾没有继续做音乐节,但龙岗还有一个深圳迷笛中心是我们的南方大本营,主要做livehouse和教育培训基地。以后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够回到深圳,继续深圳迷笛音乐节。


  Q:很多乐迷觉得乐夏之后,音乐节从小众走向了大众,音乐节也开始变得商业化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首先作为行业从业人员跟大众的感受肯定不太相同,大众可能是通过《乐夏》这些综艺节目才了解认识到一些乐队以及音乐节品牌,但对我们来说,很多参加节目的乐队都是迷笛的老朋友、演出的常客了,他们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是值得欣慰的事,所以对于这个出圈的现象我们是保持平常心去看待。


  《乐夏》的火爆助推了乐队及音乐节更多的商业化运作是现实发生,音乐节从小众走向大众,并不意味着就走到了敌对面,商业化市场运作也不是朝夕之间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只是对于每个音乐节品牌来说各自有不同的定位和使命,所面临的选择也千差万别。


  上海迷笛音乐节-战国舞台受访者供图摄影师:乐迷鱼子


  Q:网综出圈让音乐节门票水涨船高,例如主办方控票,所以乐迷只能跟*牛买,几百的票一下就炒到了上千,乐迷就开始抱怨越来越看不起音乐节了。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A:在物价整体上浮的今天来看,音乐节票价上涨也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但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自认为迷笛音乐节的票价一直还是比较“良心”的,因为迷笛大多数乐迷都是来自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或刚工作的年轻白领,并非是他们没有消费力,而是我们更希望把进入音乐节现场的门槛降低,为年轻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近年来迷笛音乐节的票价涨幅一直很小,相比于其它品牌音乐节已翻了两三倍的票价来看可以说非常友好了。


  当然,其它品牌音乐节也有各自不同的困难在,比如为了提升竞争力,他们可能请了很多当红有流量的头部艺人,这就增加了更多的演出费及人员差旅的开支,音乐节的成本就拉高了许多,水涨船高,在获批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那么他们就可能会采取提高票价的方式来回收成本,就难免会伤害到一些乐迷利益。


  当然通过流量艺人来推广活动品牌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推介方式,但是如果说因为这个方式而增加了太多无谓的成本支出,又伤害了大多数乐迷的利益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慎重考量有没有这个必要了。最起码在迷笛音乐节,如果说因为票价问题限制了很多年轻人来到现场,那就跟我们的初衷事与愿违了。


  Q:有报道称,年中国80%的音乐节属于亏损状态,迷笛现在的营收情况如何呢?


  A:迷笛音乐节已经举办了20年,在近十年内保本基本都是没问题了,并且还能略有盈利。由于一些“天花板”,我们不可能做成像日本FujiRock或德国Wacken音乐节那样,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参加活动的规模,在国内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也能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比如我们可以跟各地文旅合作,联手打造城市名片,再加上一些品牌商业合作,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成本大致覆盖掉。


  Q:那近几年迷笛单纯靠票务能达到多少营收?


  A:其实很多数据是公开的,大家可以看到近几场迷笛音乐节按平均每天1.5万人次,3天的时间,大概就是4.5-5万人次,按元一张的价格来算,(注:大致是万的票务营收)就很清楚了。


  Q:你预估迷笛接下来的票价涨幅会如何?


  A:我们今年6月份(最近的一场)的单日票价是元,到明年五一如果再做音乐节的话,会大概维持在40-50元的涨幅,但绝不可能一下涨到单日票价-元,那就太夸张了。


  Q:如今,办好一届音乐节还有什么其他的考量吗?


  A:对于主办方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品牌能够长期维持运营。考虑长远的品牌效应,打造和发掘品牌价值,才能细水长流。当然也要考虑营收,因为肯定是要回收成本并能有一定的盈利,才能保证继续走下去,这个对于我们主办方来说是很现实必须要考量的。


  作为一个成熟品牌的音乐节来说,营收应该主要有三大块:门票、商业合作和周边衍生品,目前迷笛这三部分的比例大致是在6:3:1,对于大部分单场音乐节来说门票和商业合作的营收可能还OK,但在第三个衍生品开发这一块相对还比较难做,因为这和品牌的成熟度和忠诚度有关,需要时间去打造和打磨音乐节IP,之后才会有变现的可能性。


  年深圳迷笛音乐节压轴表演


  Q:怎么看待有流量的头部乐队自己去开专场,从而音乐节的阵容里流失了?


  A:这个没有关系,好的乐队和音乐,我们相信是可以经过时间的沉淀留下来,流量和知名度都是暂时的。时间会说明一切,而不是通过一个网综或一时火爆就能如何。如果这个乐队能经得起考验,不管他是上音乐节还是开专场,我们都会为他高兴,不管他来不来迷笛演出,我们都会祝福。就算来不了迷笛有些遗憾,但我们和很多乐队都是很好的朋友,也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通过一步步的奋斗走到了今天。所以看到他们有机会被大众接受认可,我们也会为他们开心。


  Q:你觉得乐迷更看重体验(例如跳水环节)还是更看重音乐?


  A: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作为主办方来说,肯定更希望推荐我们觉得值得一看的乐队现场,把他们请到音乐节上来演出,让大家通过观看好的演出得到一种体验,不仅是音乐上的,还包括户外的感受。例如跟朋友躺在草地上听着演出看蓝天白云,也有可能是烈日暴晒或狂风暴雨、满地泥泞,这些都是户外音乐节的完整体验,我们必须照单全收。


  我们不去划分阵营。有可能有些乐迷就是来打卡拍照的,可能根本不听音乐,不在意台上演出的人是谁,但是如果他也能在音乐现场度过开心的一天,这样的体验我们当然也欢迎,这也未尝不可。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现实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释放生活压力的途径或方式。


  我们相信(打卡的乐迷)第一次来很开心,那么他可能就会来第二次,并带来更多的朋友,那他下一次可能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跟现场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Q:如何看待音乐节现在开始在场地上卷?例如草莓去东北废弃矿坑里举办,需要稀奇古怪的场地才能吸引来人流?


  A:有很多音乐节会根据举办地独特的地理条件来打造不同风格的音乐节,这很不错,我觉得这也是户外音乐节避免过度同质化的一个好方向。


  Q:你觉得音乐节还能怎么做避免同质化?


  A:音乐节大致还是根据音乐风格(民谣、嘻哈、电子等)和场地条件(根据地理条件如山川湖泊、废弃厂房等)来做类型区分,其实参照国外音乐节也是大致如此。当然国外音乐节的很多条件我们还达不到,比如选到一个很适合的固定场地,可以连续做十几年都不变,这在国内来看还是太难了,我们需要考量的其它因素也很多,需要更灵活,因地制宜吧。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的品牌调性,搭配合适的场地和阵容排布,并潜心运营下去,相信时间会打磨出独树一帜的自己。


  Q:如何看待乐迷因工作或体力跟不上,而离开音乐节,选择更轻量化、更日常的livehouse。你是如何看待livehouse和音乐节直接的关系?livehouse会抢掉音乐节的生意吗??


  A:没有,因为我们同样都属于音乐产业内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实际是互补互助的。比方说,我们在开始做前期宣传推广的时候,也会请全国各地的livehouse帮忙宣传推介,我们在日常宣传中也会帮livehouse做演出推荐等,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区别在于,livehouse是轻体量、小型的室内演出场所,而音乐节是大体量的户外演出场所,仅此而已。


  我们做音乐节工作的这些人,平时也会去到livehouse看演出,多熟悉了解时下活跃的乐队,判断是否值得邀请到音乐节演出等都是需要多去livehouse看看。室内的音乐现场有它自己的魅力。


  Q:现在业内对于音乐节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比较悲观的“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悲观论,另一种是“文艺复兴”的乐观论。你是哪一种?


  A:我们作为从业者来说,肯定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还是希望能够越来越好。不管是扎堆的泡沫也好,还是灭亡后的重生也好,肯定还有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做事情的人一直在坚持和推动这个行业往前走,所以我们还是愿意积极乐观的看待。


  至于是否能回到90年代所谓中国摇滚最辉煌的时代,我们不抱有幻想,也不会去强求所谓的“文艺复兴”,因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点。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也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初心,坚守这份热爱,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算是一场伟大复兴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