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还能开窗透气吗?答案是可以。8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在前期相关标准认定中,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中,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补充,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对公众来说,这两种传播方式比较好理解。人们开口说话和咳嗽、喷嚏以及触摸其他物品等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感知,而新增的“气溶胶传播”——这一带有一定医学专业术语的词汇,则让一般受众产生困惑甚至恐慌心理。要想知道什么是气溶胶传播,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气溶胶”。气溶胶(aerosol)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广义地讲,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气溶胶的粒子直径在0.~μm之间。其液态粒子称为雾,小于1μm的粒子称尘。自然界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中微粒无处不在,构成一个宏大的“气溶胶世界”。气溶胶根据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飘尘和降尘。降尘(粒径大于等于10μm)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很快沉降下来。而飘尘则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因此它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由于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容易被人体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M(InhalableParticulateMater)。气溶胶的传播受到下面多种因素影响:把这些因素带入一个公式,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漂浮距离,但病毒的传播还受到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病毒在空气中多长时间失去活性。那么漂浮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造成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据界面新闻消息: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接受科学网采访时表示,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喷嚏和大小均会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称,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而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是呈现指数级下降,通过敏感的监测可以测出,但是否能够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他同时表示,其实关键还是在密闭的室内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在室外不要聚集,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并且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都做好防备。许多读者还关心,病毒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在家是不是不能开窗透气了?答案是可以。室外空气流动较大,病毒经过稀释,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病菌几乎不可能“飘”到室内。而良好的通风,有助于更新室内空气,也可减少室内的病菌量。来源:新京报编辑: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