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了官方确认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怎么防专 [复制链接]

1#

就在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有消息公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对于首次公布的“气溶胶传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威胁性很强吗?日常生活中又该怎样预防?对于气溶胶传播,您应该知道这些。

何为“气溶胶传播”?

一般来说,传统的呼吸道传播途径只有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所说的“飞沫传播”主要是指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直径大于5微米的液滴”直接接触到易感者的面部黏膜引起的接触性感染;因为飞沫直径比较大,更容易在空气中下沉,所以大多是近距离传播。而所谓的“空气传播”则多指易感者吸入了含有病原体的微小粒子,由于传播距离比较远划分出的一类。

时代在进步,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咳嗽、说话以及打喷嚏的过程中,周围其实可以检测到亚微米、甚至超微米级的颗粒物质,这样对“空气传播”就有了很深的认识,因此就出现了“气溶胶”这样的名词;广义的气溶胶就是指“悬浮于气体当中直径为0.—微米间所有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狭义的“气溶胶”则代表“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的更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

用易懂的语句解释所谓的“气溶胶”,其实就是能够在空气中悬浮的小微粒。和普通的空气传播相比,“气溶胶”悬浮的时间更长,漂浮距离也会更远。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影响大吗?

一般来说,空气中存在的“大气溶胶颗粒”比较多(直径大于10微米),我们在生活中使用一般医用口罩即可防御拦截,当然使用防雾霾口罩会更好。对于那些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来说,重量本身比较轻,更多分布于高空,一般随风飞走的可能性更大,几乎不会被人体获取。值得注意的是,气溶胶本身存在电荷,质点比表面能又很大,其(病毒)更容易被破坏,存活度并不高,无需过度紧张。

有的人疑惑“悬停在衣服或者皮肤上的气溶胶病毒会不会影响到我们”,气溶胶形式的病毒通过手、胳膊接触到我们的口鼻眼的几率非常微小;就算接触到了,如此之少的病毒“量”,也几乎不会对身体致病。

对于气溶胶传播来说,非常细小的气溶胶质点可以催化或者摧毁病毒,并无危害;而直径很大的气溶胶质点能够吸附病毒,但是佩戴合格的口罩即可以对病毒加以防控。对待气溶胶,需要重视,但是真心没有必要恐慌、害怕。

我们该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5个要)?

“开窗通风”很有必要:降低“气溶胶”对我们生活的威胁,“开窗通风”很有必要,特别是住在“正常小区”的普通居民;每日三次打开离得最远的正对两扇窗户,每次通风30分钟,做好合理的通风工作。

当然,也请您注意,气溶胶有可能随着空气流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由于“气流方向的不对”导致被污染的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地方。

所以,如果有“隔离人群”正居家隔离,请在公共区域通风时关闭“患者所在区域的全部门窗”,避免给其他人增加风险。

要避免外出,减少人群聚集的次数:面对疫情,减少外出和社会活动聚集,避免交叉污染,降低风险。

“日常消毒”要做好:对家里的桌椅、马桶坐垫、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要做好定期消毒,用75%的医用酒精或者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要做好“防护细节”:餐具要分开使用,食物要生熟分开,对于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煮沸30分钟以上);避免与人握手或拥抱,微笑示意即可;与人交流最好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出门佩戴口罩,定期更换口罩,饭前便后要洗手,出门回来要洗手,接触到其他物品之后要洗手,而且是“完全洗手”,肥皂、洗手液与水搓洗要大于20秒钟。

要做好居家隔离:对于外来人员,要做好定期隔离(14天以上);一旦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医院诊疗。

科学、理性看待“气溶胶传播”,希望每一个人都做好合理的防范,远离“新冠病毒”。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