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 [复制链接]

1#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9

在前一篇文章中,晓闲介绍了2种生产管理制度,分别是:物料管理制度和产品包装管理制度。坦白讲,生产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如果以穷尽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的模式写作这个系列的文章,应当还需要用很多的文章和篇幅来写这个主题。

不过,晓闲认为:对于这种主题的文章,介绍完全部的管理制度并无必要,更合适的做法是针对介绍其中的主要、常规的管理制度即可。

因此,接下来,晓闲将会介绍最后的两个重要的管理制度,在完成这2个制度的介绍后,晓闲将开始介绍生产管理制度中的其他模块内容。

这两个重要的管理制度就是检测管理制度和生产管理优化制度,前者主要是一种保障工厂正常运转的制度,而后一种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提升和优化工厂的管理水平。

一、生产流程

1.生产管理制度

A.管理制度

s.检测管理制度

检测一般是指对某些东西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定其好坏。

对于企业而言,通常而言,检测是指对物料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定该物料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是否存在风险。

此处所说的检测是不是也代表的是对物料进行检查和检测这个含义呢?

在多数情况下,检测往往是针对原材料、辅料、包装物、产品等几个狭窄的类型。

但晓闲想说:此处所说的检测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它指的是对企业所采购的服务或者物品进行检测和评估,以确认服务或物品可以正常使用而不会出现问题。

我们应该把检测当做一种广义的方式,用以评估企业所采购的东西以及企业所生产或正在生产的物料的质量是否存在风险。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检测管理制度应当是一种对所涉及的服务和物料进行风险识别的制度。

从概念上看,可以这样理解,检测管理制度需要管理物料类、设备类、车间厂房类、服务类等企业所有可能涉及的物料和非物料。

那么,检测管理制度主要在谈什么方面呢?

一个合理的检测管理制度需要由如下这些部分构成:

1.检测所涉及的范围

检测所涉及的范围是一个检测管理制度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不在制度约束范围内,则我们将无法对这一部分进行调整;而如果在制度约束范围内,但无人去约束,则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

比如生产线操作条件:要求每24小时监测一次反应釜的液体的pH值,如果无人按时检测,一旦反应釜中的pH发生较大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产物产生较大的影响。

检测管理制度所涉及原辅料、包装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在成品、委托加工物料以及客供料等原料产品类型,设备、工程、车间、厂房、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类型,砝码、天平和温湿度计等量器类型,质量体系、环境体系、ESG等体系性类型,五金制品、设备配件、零部件等耗材类型,以及个人健康等人员类型,质量体系认证服务、保险服务、企业管理提升等服务类型,等等。

检测管理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制度类型,其中包含了企业正常运行的方方面面。

这个部分内容比较多,因此,晓闲会挑选其中部分内容展开介绍。

原料产品类

对于原料和产品类的物料,企业在制度流程中需要规定这种物料的检测要求。

比如:公司会制定每一种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检测,确保接收到的原料能够符合要求。

而对于包装材料、委托加工物料以及客供料,企业同样会制定其质量标准,并对这类物料进行验收,以确保其没有问题。

不过,对于客供料,企业可能不会进行内部检验,可能会直接以客户的检测放行结果为企业自身进行放行的标准。

而对于产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企业同样都会制定相应的标准。半成品是一种特殊的成品,只不过它需要投入生产线中继续生产并最终产生产成品,而在产品主要是指在生产线中持续被处理的物料,需要通过连续生产而加工成最终产品。

对于产成品和半成品,往往是通过检测该物料的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而对于在产品,它主要是通过检测设备中的整个反应体系来评估生产是否出现了异常,其中企业很难将在产品单独选出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的全部货物,仅在产品一般是通过在线监测生产环节中的物料的特性来判断风险的,企业无法对在产品制定一个质量标准来进行管理;而其他所有物料类型一般都是通过离线检测来评估其中的风险,往往企业可以对这些物料采用质量标准进行管理。

固定资产类

对固定资产类的检测是比较复杂的,采用何种方式检测和评估风险,往往需要依据具体的资产类型进行。

晓闲认为,对工厂厂房的检测就较为复杂。

在厂房建设的完工阶段,对工厂厂房进行检查,往往需要经过非常专业的检测流程和方法,比如要检查厂房的建设质量,还需要运行厂房内的设备才能看出好坏,比如对要求具备一定隔音项目、隔热和通风效果的厂房,往往需要通过实际运行设备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其效果好坏。

而在工厂厂房运行一两年后,我们还要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来判断厂房的防水效果、防漏水效果等性能好坏。

以晓闲之前所服务的某家公司为例,当时办公楼不过建设了两三年的时间,结果在一个大暴雨天,我们发现办公楼内消防通道处的那个门却漏雨了,而且门沿处的内墙的石灰已经受潮了,且出现了明显的裂纹,这说明其这个大楼的建设质量是存在问题的。

除了厂房的检测非常复杂外,设备和工程类的检测同样非常复杂,且风险较高。

通常而言,企业采购的设备,往往都是要运行多年的;它并不像原材料那样,原材料只要单次投料,投料生产的产品无异常就可以进行很好的判断了。

即使设备刚开始安装时没有检测出问题,一旦设备运行较长时间后,企业还是可能会发现大量问题的,比如部件损坏、机器老化或者不灵敏,机器表现比新机差很多。

下面晓闲简要介绍一下设备检测。

在安装阶段,一个设备往往需要经过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多个步骤的检测;很多设备还有非常复杂的软件系统,那么,在设备安装时,还需要对其软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和运行,以此来确保一个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此外,不少设备是需要使用度量功能的,比如称量某个物料或者计量某个物料。对于此类设备,在设备完成调试和运行前,还需要进行计量检测,以确保设备的计量功能是正常的。

以医药行业的精密设备为例说明设备首次安装的检测流程。

对于简单的标准化的设备,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检测,需要经过IQ、计量、OQ、PQ这么四个流程,比如精密天平。

而对于非标准化的设备,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检测,需要更加复杂的流程,比如DQ、计量、FAT、SAT、IQ、OQ、PQ等流程,比如定制化的大型生产设备。

IQ是安装确认,用于检测设备安装现场条件能够达到设备的要求;

计量是校准,主要是对设备中带有计量功能的部件进行评估,比如压力表、温度计、湿度计、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气体检测探头、称量功能、光照强度检测,等等;

OQ是运行确认,用于检测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且其设备的各项功能均能顺利实现;

PQ是性能确认,主要用于检测设备是否可以在目标物料存在的条件下正常工作,且有目标物料的工作状态与标准状态能够维持一致;

DQ是设计确认,对于比较精密且非标准化的设备,设计确认是设备正式开始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DQ环节,企业可以对设备的设计、现场布局提前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潜在的风险,一个设备一旦开始加工后,我们可能很难对其进行大改。

FAT是出厂运行检测,针对加工完毕的设备,在设备生产厂家现场进行检查,以此来评估其中的风险;

SAT是设备现场验收,在设备被运输至目标企业工厂并进行安装后开始的风险评估。

,除了安装阶段的检测外,在设备长期运行工作期间,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检测,设备最常见的检测是计量,基本上多数设备采取一年一计量的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管理规范的企业可能还会每年对设备的各个方面的性能进行全方面的测试,以此来评估设备性能有无发生严重问题,比如:小汽车每年到4S店做一次保养,其中就包含了检测环节。

服务类

对服务类的采购的检测较为复杂和多样,我们很难用一个通用的规律进行检查。

比如保险服务、ISO认证服务、ISO认证服务,等等,这些我们很难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往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检测的操作流程

对检测管理制度而言,第二个最关键的模块就是检测的操作流程。

对检测的操作流程最核心的要求是:流程合理且较为全面,并能规避潜在的风险。

一个规范的检测管理制度应当可以尽可能将潜在的风险,以及覆盖掉需要检测的几乎所有方面,来避免重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在碰到了未经考虑到的重大风险时,通过相应的补救措施去弥补其中的问题,以此来形成闭环。

操作流程的多样性很高,因此,对这一部分,晓闲考虑用部分案例来进行解释。

原辅料检测

对于原辅料检测而言,一般企业可以采取的操作流程如下:准备样品——运行设备并完成设备检查——处理样品——测试样品——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复核和批准。

看起来几乎所有的原辅料的检测都是这样的,但是,上面只是列出了一个检测操作流程最表象和最不重要的方面,真正重要的部分就隐藏在每个环节中,即魔*隐藏在细节中。

对于上面很粗线条的流程,我们会问出很多的问题,比如:

样品取样:物料数量很多,挑选哪些数量的货物取样;从货物的什么部位取样;货物取样的容器应当有哪些要求;取样需要做哪些动作;每个步骤都应该做什么;取样的样品量应该设定多少;被取过样品的货物应当如何处理,等等。

样品处理:在处理取好的样品时,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材料对其进行处理,应当选择用多少数量的样品进行处理,样品容器中剩余的样品应当如何处理,等等。

设备调试:如何判断设备调试的状态达到了正常状态且可以用于样品检测,如何判断设备部件中不会被以前的物料所污染,如何判断这样的风险,等等。

实际上,在样品检测的流程中,我们还会碰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只能通过检测操作规程SOP来找到答案。

设备检测流程

设备检测流程的重要性与原材料检测流程旗鼓相当。

设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现代社会要想获得一种工业化的产品,它往往不是通过单独一个设备而获得,而是通过了非常多的设备的组合运行而获得,因此,对设备的检测流程必然需要兼顾整个生产线上的全部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的前提条件。

对于设备而言,其检测流程应当要区分为多个场景,分别是:设备首次安装验收的检测流程、设备年度计量检测流程、设备日常检测流程、设备年度大检检测流程,等等。

设备首次安装验收的检测流程:这个流程可以参考晓闲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医药企业的设备安装验收步骤来做,不过,更加细致的检测流程晓闲并未列出。

因此,晓闲选取其中一个检测工具作为案例来介绍一个检测流程的步骤。

以SAT验收流程为例,其最终结果是通过一份SAT的测试报告的批准而实现的,实际上,其中要经过多个环节,从大的方面讲,SAT验收流程需要经过三大步,分别是:SAT方案的制定与批准、SAT验证实施、SAT验证报告的制定与批准。

对于具备计量功能的设备而言,在SAT验证实施阶段前,还必须要完成计量检测工作,此时,计量的流程就属于SAT验收流程前跑不掉的一个环节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SAT验证并不是医药行业设备验收的第一个步骤,其前面还有DQ、FAT等环节,尤其重要的是FAT,因此,企业在进行SAT验收时,其应当顺利完成了前面的DQ和FAT的验收流程。

以SAT验证方案的制定和批准为例,其中就包括了验证方案的批准流程,批准流程涉及到了公司的审批流程,如果要保证这样一个方案的流程合理并规避潜在的风险,相关部门就需要去参考相关的审批制度。

以晓闲曾经间接了解的一个案例为例进行说明。某个设备在进行验证时,由于验证方案未经质量部批准,最终设备完成了实际验收,但相关部门拒绝在验收报告中签字,由此导致设备验收迟迟不能完成,最终设备所在部门被迫重新做一遍整个验证流程。

3.检测的相关要求

检测的相关要求是检测管理制度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方面。

以砝码检测为例,如果对砝码进行检测的标准件是不合格的,我们将无法判断一个砝码是否通过了检测环节,是否属于合格的砝码。

检测的相关要求比较复杂,常规而言,其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检测人员的要求,对检测频次和时间的要求,对检测工具的要求,对检测记录和报告的要求,等等。

对检测人员的要求

检测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它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要求非常高。

以常规理化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检测为例,其往往需要检测人员具备比较多的经验,而且还会要求准备被检测样品以及检测用试剂的人具备比较强的工作经验,最好有此类工作岗位的相同经验,且其应当得到过非常全面、专业的培训,并在此类检测工作中工作了较长时间。如果检测人员的经验不足,这一类指标的检测结果可能会相差较大,甚至还会出现错误的检测结果,并产生错误的结论。

此外,对于某些专业性很强的设备,其操作人员要想给出让人信服的检测结果,往往需要该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非常强,甚至应当具备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资质。

对检测频次和时间的要求

检测频次和检测的时间点要求是比较重要的。

以某些在指标上容易发生变化的物料为例,如果检测的时间点太晚,就容易出现检测结果偏离较大的问题,比如产品应当在生产完毕后迅速准备样品并迅速完成检测,或者准备好样品后尽快开始检测。

检测频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洁净厂房的洁净度为例,洁净区内部的灰尘、气溶胶以及微生物的多少会对产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企业该如何检测这些异物的存在和风险呢?

一般的,对于洁净度要求越高的结晶厂房,其检测的频率也就越高。因此,企业应当制定适合的检测标准。

此外,设备类,其需要定期采取校准的模式,比如定期进行计量,一年一次的计量,以及其他方面定期的检测工作。

对检测工具的要求

在检测管理制度中,对检测工具最大的要求是该检测工具的可靠性值得被信赖。

以对具备计量能力的设备进行计量为例,这项工作往往就需要开展计量工作的人应当使用可以被信赖的工具,一般而言,主要是使用的一些被计量或者校准过的工具。

比如对砝码进行年度校准为例,往往需要计量机构使用经过第三方机构校准的砝码。

对检测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对检测记录和报告的要求是一个检测管理制度中非常核心的方面。

如果企业自己出具检测记录,它往往需要企业采取规范的检测流程开展的检测,且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详细的检测过程记录,比如详细记录检测相关环节的各项数据,最后这项检测记录应当有检测工作承担部门的中等职位负责人复核数据并由部门负责人进行检测签字并由相关人员加盖检测专用章。

如果是第三方机构所出具报告,其所采取的流程与企业自己出具检测结果并无太大差异,同样需要经过检测记录检查、检测结果复核并对检测报告签字和加盖检测专用章。

不过,对于第三方机构所出具的报告,通常而言,企业还对报告有其他的要求,最核心的是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评估。

一般而言,企业要去评估检测机构的可信度,往往很难通过对该检测机构的评估而实现,而是要看这个检测机构自身的知名度如何,以及该检测机构是否被相关国家的相关机构认可过,比如是否被CNAS等机构认可,其是否可以在第三方报告中加盖CNAS、MAS等权威机构的章。

以上是晓闲对检测管理流程的理解。在文章中,晓闲将会介绍最后一项管理制度生产管理优化制度,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