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日,上海遭遇雾霾天,摩天大楼在雾霾中“忽隐忽现”。图/视觉中国
有助于关键化学物种得到针对性控制,有效降低颗粒物浓度;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新依据
近年来,雾霾进入公众视野,PM2.5指数和温度一样,成为人们每天出门前必须考察的“项目”,空气净化器也渐渐成为标配家电。
雾霾的研究、治理也全面展开,近几年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雾霾成因一直是存在争议、不易攻克的难题。
近日,复旦大学王琳科研团队,在这个难题上跨出了重要一步。污染城市空气的纳米微细粒子是怎样从不可胜数的空气分子中形成的?他的团队把这件事解释清楚了。
该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我国典型城市上海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揭示了上海大气污染纳米微细粒子形成,也就是所谓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这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什么是大气污染新粒子?
工厂汽车等排出的气态污染物转变成的固体颗粒物
很多人认为,工厂和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PM2.5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其实是由人类活动或者自然活动所带来的大气颗粒物直接排放,在研究者的“术语”中被称为“一次排放”。除了“一次排放”,空气中还时常发生着颗粒物的“二次形成”。
“二次形成”是指排放的气态污染物转变成固体颗粒物的过程。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气NH3、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等,在大气中被氧化产生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这些新生成的细颗粒物是大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
“全球范围内,二次颗粒物贡献率在20%-80%之间,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常常高达60%,在成霾时往往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更高。”年中科院发布的《科学发展报告》指出。
王琳介绍,相较于“一次排放”,“二次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大气中颗粒物变得更“重”,另一种是变得更“多”。“我们课题组目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