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网络热词经常登上热搜——“丁达尔效应”。打开词条,通常是一张阳光穿过云层的光束照片,还要搭配一条这样的文案“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丁达尔效应”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其实它已经是摄影圈的“老朋友”了。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丁达尔效应就要翻红一次,并带起一次次翻拍热潮。再不了解一下的话,可要跟不上朋友圈晒照的节奏了!今天小招就带大家好好聊一聊丁达尔效应,从它的身世到如何拍摄它,一次性读懂。
摄影圈“天花板级”打光师
作为摄影圈的“天花板级”打光师,丁达尔效应的热度毋庸置疑。
比如被称为冬日氛围照巅峰的“神明少女”系列,近3个月,短视频平台的相关作品点赞量达到了日均9w。
这一系列就是运用逆光+丁达尔效应,拍摄前先在空气中喷洒水雾,让原本没有形状的光线变得轮廓分明,以此突出发丝和人物轮廓线。运用这种方法拍出的人像,自带“下凡”的圣洁感。
除了人工营造的丁达尔光,在自然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清晨弥漫着雾气的树林间,第一缕阳光正闪耀着明媚的形状;层云卷积的海面之上,太阳刺出万道金光……
就像树叶给了风形状,在丁达尔的魔力下,光和暗难得如此分明。那么这一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光束浪漫撞上物理学
丁达尔效应的发现,来自于一个实验的阴差阳错。18世纪60年代,登山爱好者约翰·丁达尔在打卡阿尔卑斯山时,看到天光变幻,突然就开始好奇: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他利用玻璃管、灯和烟雾,分别模拟天空、太阳、云雾。当时的结论是,天空的蓝,是因为尘埃、水蒸气颗粒让光散射出蓝色。
很可惜,实验没问题,但结论是错的。根据瑞利散射的理论,天空的蓝色虽然确实是光散射引起,但本质上是分子级别的事,和水蒸气或者尘埃这种大size的颗粒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不过,这一顿操作倒也不是毫无用处。在做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丁达尔意外发现另一个现象:光线在经过不同的物质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散射。特别是经过胶体时,光的形状会变得清晰可见。
这里的胶体,指的是蛋白溶液、淀粉溶液形成的液溶胶,烟、雾形成的气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材质组成的固溶胶。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雾、雨、云层、烟尘等。
从此,所有自然界的光束奇景在物理学上,都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丁达尔效应。
如何捕捉“丁达尔光”
通过上面的原理可以知道,丁达尔光的形成,不能缺少“胶体”。
而冬天正是空气最容易形成胶体的季节。因为冬季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导致大气流动性差,空气中的微粒不容易扩散,更容易形成雾。所以想要拍摄丁达尔效应大片,可以趁这个冬天行动起来啦。
这些分分钟赞爆票圈的“丁达尔”照,到底怎么拍呢?掌握下面2个要点就可以。
●神奇丁达尔在哪里
想要拍摄丁达尔照,当然要先掌握哪些地方更容易出片。
拍摄唯美人像,需要丁达尔效应进行自然打光,小招推荐清晨时分的树林。最好是靠近小溪流、湖水的树林。这里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更高,容易形成雾气。小树杈层层叠叠形成不同光束,让光线的层次感更丰富。
想要拍摄气势磅礴的自然系大片,可以挑日出/日落时分的湖泊或者海上。水面上的光折射层次更多,色彩绚丽的云彩当背景板,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捕捉下雪天的冬日氛围,则推荐傍晚时分,在路灯下拍摄。路灯灯光的光束比较聚焦,在夜色中仿佛专门为雪花而打,冬天氛围感油然而生。
想突出光影变幻的神秘感,可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间,在家里捕捉丁达尔效应。拉上窗帘,给光留出一个入口,再打开加湿器,制造光的通路。当阳光穿过窗口,投射进黑暗时,它的温暖与神圣感仿佛被放大了好几倍。
●四步定格梦幻丁达尔光
除了选好时间和地点,调整好拍摄参数也很重要。
①焦距。拍摄丁达尔光下的近景人像时,拉近焦距,就能让发丝发光的细节更清晰;拍摄天边的丁达尔光时,将焦距拉到最大,光线就不会虚化。
②感光度。感光度代表光学元件对光线的敏感度,拉低一些感光度,可以更多地呈现亮部的细节,同时暗部会更暗,整张照片的对比会更加强烈。
③快门速度。快门速度表示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适当调慢快门速度,光线停留在感光元件上的时间就会变长,成像就能显现出更丰富的丁达尔光。
④白平衡。白平衡可以理解为照片的冷暖色调。适当调低白平衡,可以突出光线的纯洁感,拍摄洞穴、窗口等场景时比较合适;拉高白平衡则能突出丁达尔光的绚烂,或是提升温暖感,在拍摄日落、海面等场景时更加适用。
如果手头没有相机,用手机拍摄的“专业模式”也可以实现调节上面的参数。不同品牌的手机操作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这里以华为手机为例,来看下具体如何操作吧:
按照上面的步骤调整参数,如果再搭配一台专业模式给力的手机,拍摄丁达尔效应出片率会更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