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千名生物本硕博做PCR志愿者,除了感 [复制链接]

1#

当前,上海疫情仍处于防控的关键阶段,每天数以百万计的核酸样本被送至各个医学机构等待检测。一时之间,核酸检测人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3月18日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向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发布通知,招募熟悉PCR操作的志愿者支援一线核酸检测工作。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消息一出,各大医学院纷纷响应。上交医学院,复旦医学院等医学院发布通知几个小时后,就招募到了上百名志愿者。「我就是做这个的,我不上谁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位直博生李同学说到。

除了医学院外,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同学,也纷纷主动请缨加入战疫。收到通知后,上海科技大学有不少教授主动暂停了工作:「虽然我们的科研工作进度会受影响,但这个工作比科研更紧迫。」

不过短短几个小时,就已经募集到名志愿者。这群志愿者中,有院士,杰青,博后,研究生还有本科生。「终于到了我的专业能为防疫做贡献的时候了。」一位志愿者说到。

19日,首批名上海高校PCR志愿者已分别前往长宁、浦东、嘉定、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地进入闭环管理,支援一线核酸检测工作。

日检两万份,与病毒擦肩只有2毫米

根据上海发布,自18日起的三天内,上海已经对全市非重点区域人员进行分批次筛查万人次。「日检日清」四个字背后,隐藏着的是核酸检测人员们24小时不眠不休的努力。在而这其中,就有这些来自各大高校志愿者们的贡献。

对于大众来说,一次核酸采样不过是三五秒的时间,而对于核酸检测人员们来说,一场又一场长达3到4个小时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从标本接收核对、外包装消毒、核酸提取,到基因扩增,再到最终结果的发布,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一个又一个检测人员的专注与汗水。

在普通人看不见的「战场」上,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士兵」们与病毒进行着面对面的贴身肉搏。

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需要具备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的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条件,并且严格分区,其中试剂储存和准备区为防止污染,一般保持正压状态。

而在最开始接收样本的样本制备区中,检测人员要在这里进行样本的前处理工作——这是整个检测过程中最危险的一个环节。

首先,检验人员要谨慎避免空管或溢洒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在大人群10:1混采时,小小的试管被拭子挤满,一旦阳性样本出现了溢洒,一方面可能造成其他样本结果的污染(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产生威胁。

另外,检验人员也得时刻提防每次开盖都存在的气溶胶污染风险。因此,样本制备区必须始终保持负压状态,而检验人员也要进行最严格的三级防护——医用帽子、N95口罩、面屏、护目镜、医用防护服、隔离衣、一次性鞋套、两层手套。

层层防护下,检验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柜中一管一管地拧开螺旋盖,手工吸取样本,加入核酸提取板孔中,再拧上螺旋盖将标本放回原处。

而这就是检验人员与新冠病毒之间的距离——两层乳胶手套,也就是2毫米。

据上海某医学检验实验室称,该检验实验室目前已经实现日检2万份,这就意味着,检验工作人员每天至少需要旋开盖帽2万次,移液枪吸打至少2万次。

图片来源:网友提供

「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工作,手指磨破皮,指甲盖都掀起来也是常有的事。」一位检验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迫切希望能有开盖、加样的仪器来『解放』检验人员,可现有的仪器在速度上并不能令人满意,遇上大样本筛查只能靠手工操作。」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90后检验技师的手

在检验人员提取完样本核酸后,样本将被转移至核酸扩增区。核酸扩增和产物分析区的防护等级略低于样本制备区,但为了防止扩增产物污染环境,同样要保持负压。核酸样本上机扩增需要1.5小时,这意味着前面的步骤一旦有任何纰漏,就会导致时间成本成倍的增加。

「一个样点错就是全板流程重来,加样的时候精神都是高度紧张,在实验室里一个样只代表一个数据,而在这里每个样本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曾参与志愿检测的宋博士告诉我们,「在实验室里,上机之后可以休息一会儿,但在检验室,直接进入下一轮样本的制备,机器不停,人也不停。」

如果说这些前期的工作带来的是身体的辛劳和精神的高度紧张,而在结果判读这一步,检测人员需要面对的则是一丝不苟对结果负责的压力。「和在实验室里判读CT值还是不同的,需要层层把关,出现异常扩增曲线就得复检。」宋博士说到。「工作量不小,压力也不小。」

抽负压的机器运作会散发出热量,在闷热密闭的环境里工作的核酸检测人员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他们的防护镜上早已经聚集起密密匝匝的水珠,防护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他们无暇顾及这些——「这里运转的效率越高,就能为疫情防控争取更多有效的时间。」

他们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他们身后的隐患却难被看到。

大学生参与核酸检测,合理吗?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此次招募的上海高校志愿者中,不乏本科生的参与,其中年龄最小的不过19岁。当然,上海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做PCR并不是孤例。疫情肆虐的三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核酸检测样本量都是极为庞大的。在广东和深圳等多地,都常常有核酸检测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发布。

一位曾在朋友圈转发过此类消息的同学表示,他的身边已经有同学参与了,但他自己却因为导师不同意而没能参加,并为此感到遗憾。

在我们为这些年轻的孩子们的担当道义和奉献精神叫好的同时,却也不能忽视他们背后承担的风险。

此前,发生过天水卫校本科生上前线采集核酸被感染的案例。国家卫健委在回应这起案例时表示,核酸的采样和检测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还涉及生物安全的问题,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能直接从事核酸的采样和检测工作。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此外,国家卫健委在《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中也规定,参与核酸检测的人员:

1,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2,并应当具有2年以上实验室工作经历和基因检验相关培训合格证书。

指南中提到的基因检验相关培训证书,指技术人员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组织的技术培训后,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获得的PCR上岗证。考核形式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生物安全,标本提取,加样,基因扩增和结果判读等内容。

有志愿者同学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证,自己从本科起就在做PCR实验。

诚然,从事分子实验的生物专业学生确实在PCR技术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但是在病毒面前,仍然只有感染者和易感人群的区别。大部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同学们或许专业技术是过硬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拥有同样成熟的疫情期间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哪怕同为PCR技术,不同的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做植物的Y同学告诉我们,她的单位同样在招募PCR志愿者,但她对于上前线的同学们感到担心:「相比于做病毒的巴斯德,做老鼠的,做植物的同学们相对来说在自我保护和无菌意识方面明显更加粗放」

丁香园的一名检验医师表示,自己去年曾参加核酸检测支援,培训时间为两天整,这还是建立在其本人接受过医学专业的长期培训,已有较强的「无菌意识」的基础之上。但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官方发布的推文中,那些志愿者接受培训的方式为线上视频教学。上海某检验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在采访时也表示,这些技术人员因为「有操作经验」,有时培训两个小时就能上手。

可是,「能够上手」和「拥有成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无菌意识」之间的距离,远远不止两个小时这么短。

在疫情严峻的当下,面对每日采样百万份的核酸样本,用一纸资格证去浇灭这群在实验室里终日与PCR为伍的同学想要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满腔热情,确实显得不通人情,毕竟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对于需要资格证的强调,恰恰不是在「没事找事」,反而是在表明这份工作需要成熟的安全理论和考核标准,绝不能因「会做PCR」就掉以轻心。

病毒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仅有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防疫标准的坚持,这不仅会将自己置于险地,更是会对防疫工作带来隐患。

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同学大抵都肯吃苦,能吃苦。在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同学们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同学们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和后备保障工作,不要让这些勇敢热情的灵魂因一些本该绕开的绊脚石,跌倒在抗疫前线的冲锋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